您的位置:首页 > 立木观察

硬性角膜接触镜发展历程

 

接触镜的发展是一部充满尝试、挑战和不断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接触镜发展的原动力,从角膜接触概念设想至今,人类在角膜接触镜材料、设计、生产工艺和镜片配戴方式选择方面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突破。

角膜接触最早期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508年,达芬奇在他缩写的手册Codex of the Eye中介绍了将眼睛浸泡到盛水的容器中时,可以中和角膜屈光力的试验。此表述无意中表达了接触镜的基本原理,被认为是接触镜最早期的设想。1636年,Renne Descartes设计了一种充水玻璃装置,玻璃的形状可产生光学矫正作用。1801年,Thomas Young制造了一种眼杯的装置,在Descartes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允许瞬目。1845年,John Herschel发表了关于光的论文,建议视力较差的不规则散光角膜可以采用两种矫正方法,即通过球面玻璃盖并在角磨面充盈动物胶,或者做一角膜模子并注入透明物质。

19世纪80年代,角膜接触镜镜片设计为覆盖角膜和巩膜的大镜片,即巩膜镜片,最初使用的材料均为玻璃。1936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引进美国,出现应用车床技术制出的PMMA巩膜镜片,PMMA透明、比重比玻璃小、光学性能佳,但是缺乏透氧性是致命缺点。20世纪40年代,Kevin Tuohy试制出了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实现了角膜接触镜片戴入眼中。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Otto Wichterle教授发明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材料,用来制作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于1972年进入市场,目前大部分软质角膜接触镜的材料都包含HEMA的聚合物。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视光学师John de Carle提出了长戴型镜片的概念,但是随之出现因长期配戴而带来的角膜溃疡等问题;1981年美国FDA批准了可过夜持续配戴的长戴型接触镜。1985DANA镜片作为最早的抛弃型镜片被引入丹麦,1986年美国强生公司获得该技术并经FDA核准在美国使用,抛弃型镜片几乎没有传统型镜片的沉淀物和损伤问题;1990年,介于传统型和抛弃型镜片之间的定期更换配戴方式获得推行,通常定期频率为1个月、三个月到半年不等。

硬性角膜接触镜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开发了透气性硬镜材质,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CL)是目前较好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光学性能好且矫正散光的效果佳。RGP的验配需要验配师掌握更多的临床验配知识和技能,需要配戴者有一定的理解程度和适应期,同时还要求有比较个性化的设计和镜片制作实验室提供制作良好的镜片。

我国的角膜接触镜于1946年由上海吴良材眼睛店最早引进国内生产。直到1962年,上海医学院与上海眼镜二厂联合研制生产了中国最早的PMMA硬性角膜接触镜,随后北京六零八厂试制了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眼镜二厂与上海医学院再次联合生产出了我国最早期的软性角膜接触镜。20世纪80年代,我国角膜接触镜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8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中外合资角膜接触镜企业即上海海昌公司。1988年,北京成立了中美合作博士伦公司。

80年代至90年代初至今,我国角膜接触镜配戴人数大幅增加,接触镜品牌日益增多,多家国际知名大公司如强生、视康等进入中国市场,为我国角膜接触镜市场注入活力。

 

 

 

版权所有:2012  LM立木信息咨询    专业的细分产业研究服务商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银湖路中国脑库专家楼A栋(研究部) 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15号金丰城B座15楼(市场部)

全国咨询热线:400-001-7350(7*24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755-25824900 客服电邮:sales@lmcmr.com    粤ICP备120538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