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立木观察

角膜塑形镜行业发展历程

 

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塑形功能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其功能旨在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对角膜进行矫形治疗,即配戴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从而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控制近视进展。

角膜塑形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与推广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使用的硬性角膜接触镜是由不透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制成,配戴普通球面设计的PMMA镜片可以使角膜曲率有平坦化改变,屈光度有所降低,利用这种变化特性可以对近视眼患者进行角膜塑形治疗。角膜塑形现象的学术报告最早见于1962年的第七届国际角膜接触镜会议,不久该种现象被定名为角膜塑形术。

1971年,出现第2代塑形镜,即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三个固定的弧面,让配戴眼在3-4个月内定期更换3-4副镜片,从而以循序渐近的方式矫正近视,最大限度可以矫正300度左右。

1995年前后出现了第3代产品,以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4个以上的弧面为特点,同时采用了中高透氧和较好湿润性能的镜片材料,以及高旋转速度的切削工艺,镜片日戴,无须定期更换多副镜片,矫正近视的最大限度达到400度。该新产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实用价值,其配戴人群也日益增加。

2002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使用高透氧系数材料制作的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标志着第四代角膜塑形镜的开始,镜片内表面也从四个弧段升级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多个弧段,使得疗效更快、更好、更稳定。同时,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功能被确认,使用人群的主体变为青少年。

我国角膜塑形镜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却经历了“阵痛”的曲折过程。最早始于1997年,由美国引入,1998年起在全国掀起热潮。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全国配出2230万人次,由于使用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很多验配单位没有规范的流程和专业的验配人员,又不能提供专业及时的复查等售后服务,造成群发性角膜感染的出现。

2001年,原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分别出台管理条例,对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使该项技术的应用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版权所有:2012  LM立木信息咨询    专业的细分产业研究服务商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银湖路中国脑库专家楼A栋(研究部) 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15号金丰城B座15楼(市场部)

全国咨询热线:400-001-7350(7*24小时) 业务咨询电话:0755-25824900 客服电邮:sales@lmcmr.com    粤ICP备12053871号